活动现场展示的雕漆哈雷摩托车

年轻的雕漆人在一块朱红的漆板上用画笔轻轻描出荷花的轮廓,然后用小刻刀沿着轮廓精雕细琢。桌子一旁,陈列着一只已经制作完成的椭圆形雕漆盒,盒盖上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向日葵。听说完成这样一件作品需要刻9000多刀,并且不能有丝毫失误,观众们发出了啧啧惊叹。

近日,2018年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讲座月”收官之作“第二届‘老北京非遗趴——燕京有八绝’”在国家图书馆举行。通过现场讲解、互动参与、网络直播等生动的形式,刷新了观众对非遗的印象。

所谓“燕京八绝”,指的是景泰蓝制作技艺、雕漆技艺、金漆镶嵌髹(xiū)饰技艺、北京宫毯织造技艺、京绣、花丝镶嵌制作技艺、北京玉雕、象牙雕刻八大工艺门类。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,在清代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,成为宫廷技艺的典范。当今时代,如何传承振兴以“燕京八绝”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它们更好地走进寻常百姓家?相关学者和传承人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
根植文化传统

今年6月,习近平主席向俄罗斯总统普京颁授“友谊勋章”,向世界传达中国爱好和平、愿与各国团结发展的心愿。作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人,程淑美参与设计制作了勋章花瓣上的花丝等部分。她说:“授予‘和平勋章’是国家大事,花丝镶嵌技术能为祖国外交做贡献,我很自豪。”

以“燕京八绝”为代表的传统技艺流传至今,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闪亮“名片”。

程淑美在现场展示了一件改进过的累丝提梁罐,这是用银丝打造的一种精美器物,原物收藏于故宫博物院。她在前人制作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提梁的部分,增加了弧度,并在花丝设计上增加了粗丝和细丝的对比度,使这件作品看起来更加立体。程淑美说,即使干了50多年,仍然走在学习的路上,没有前人留下的经验,创新就无从谈起。

从2005年起,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万紫带领一群年轻匠人,原样复制了300多件从战国到明清的顶级漆器精品。这些漆器的原件大多散落在国外各个博物馆。万紫认为,这个过程就是挖掘、恢复、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的过程。“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艺术风格,我们由此可以更加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漆器文化,学习古人们精湛的技术。”

培育非遗传人

在活动现场的拍照区,陈设着一辆炫酷的雕漆哈雷摩托车,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合影。它的制作者是“80后”雕漆和核雕技艺传承人马宁。

马宁从小跟爷爷学习核雕技艺,后来师从雕漆工艺大师文乾刚。他对雕漆技艺进行了不少创新,制作了一系列时尚而又贴近当代人生活的雕漆工艺品。

“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人,在于手艺人的匠心和他们对工艺的追求。”玉雕传承人杨根连说。从爷爷到他,杨家几代人一生都在琢玉,“真正的传承就是一代一代孜孜不倦地做手艺。”

除了家传技艺,面向社会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。李静所在的北京珐琅厂,有很多大专院校毕业的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。李静非常注重对徒弟们言传身教,从掐丝到配色,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无法言传,她就会亲自示范,手把手地教。李静现在带的徒弟中有5名聋哑人,“他们接受过特殊成人教育,有文化基础,学习很踏实,同时作为年轻人又充满激情和干劲,是可塑之才”。

走进大众生活

为了能让观众动手体验“燕京八绝”的魅力,活动现场设置了宫毯、京绣、雕漆技艺体验坊,并有专业人士答疑解惑。活动还在北京时间、花椒、快手等网络平台直播,观看人次达到800多万,网友反响热烈。

此次活动的策划人、主持人黄静表示,增加公众的关注和了解,对于非遗传承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。活动直接拉近了观众与非遗传承人的距离,让他们在有趣的氛围中了解非遗项目。

“‘燕京八绝’是宫廷艺术的代表,是传统工艺精美极致的典范,过去普通百姓接触不到。现在不同了,应该让传统工艺真正走进百姓生活,实现生活的艺术化,艺术的生活化。”手艺网总裁常会学说。

在京绣体验区,很多精美的服饰、手包上都采用了京绣元素,将时尚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。“我们近期还推出了一款高级商务笔记本,封面采用了京绣装饰。”京绣传承人田丽介绍。

除了制作一些创新的漆器作品、实用物件,马宁还开通了微信公号,分享漆器知识,教大家识别、使用漆器。他经常在工作时进行直播,让观众直观地感受雕漆的制作流程。

据李静介绍,2012年北京市珐琅厂承建了国内首座景泰蓝艺术博物馆,观众可以免费参观馆内的手工艺制作车间和大师工作室,欣赏各个时期的景泰蓝精品。博物馆还设有可以互动的多功能电子媒介,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一体。

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社会各界日积月累、润物无声的付出与努力。通过交流互动,加深了大众对非遗的了解,对手艺人也会有所启发。”黄静说。

来源:《人民日报海外版》(2018年08月07日 第 07 版)